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当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诚实守信是贯穿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看,诚信更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品牌,它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效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以诚信为本,必将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回报,或者表现在宏观环境的改善,或者直接表现在企业自身品牌的提升。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诚信体系机制,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核心价值观,也是企业切实落实社会责任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我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国内企业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诚信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诚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力支持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一)企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信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信用环境。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20057月至20067月组织进行了我国企业诚信建设情况调查和对策研究,对500多家的企业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国内企业信用实践不断深入,积极推进企业信用建设,企业的信用自律和信用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第一,多数企业把诚信纳入了发展战略。在被调查企业中,95%的企业把诚信作为重要的战略事宜加以考虑,90%的企业将诚信建设纳入企业优先发展工作之中,97%的企业把诚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之一,88%的企业认为诚信水平的提高是本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第二,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改善企业形象。在被调查企业中,87%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96%的企业认为本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广大企业所认识,大多数企业愿意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调查发现,被调查企业中79%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已经基本履行的应有的社会责任,而89%的企业不能全面、清晰地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52%的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只是环境保护和公益事业。表明大多数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但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

第三,多数企业确立了诚信建设目标。在被调查企业中,83%的企业计划加强企业信用管理61%的企业准备或正在制定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准则,64%的企业有明确的社会责任履行目标。信用评级、信用评估、道德准则制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等都不同程度被纳入企业管理目标。表明多数企业已经在管理职责上体现了诚信的理念。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国内企业几乎都确定了诚信建设目标。同时,国有企业和跨国企业成为推动企业诚信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些企业大都成为国内企业诚信建设的先行者。

第四,多数企业建立了诚信管理体系。在被调查企业中,72%的企业设立了兼职的或专门诚信管理部门,负责部门通常为行政部、营销管理部、公共关系部等,跨国公司协调诚信事务的一般为公共关系部等相关部门。22%的企业认为有必要建立相对独立的诚信管理体系,45%的企业认为可以把诚信管理职能赋予现有管理机构。从诚信管理体系的结构看,外资企业采用前者的多,而国有企业采用后者比较多。企业重视管理创新,诚信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在被调查企业中,63%的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将企业诚信建设纳入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例如,宝钢集团通过建立和完善诚信体系,以员工诚信为主体,使诚信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建立了诚信体系建设委员会,对员工诚信建设工作进行管理指导,通过制定诚信体系建设纲要,员工诚信守则,诚信教育管理、诚信承诺管理、诚信评价管理等一系列诚信管理制度,推动全公司的诚信建设工作。其诚信建设组织体系如图1所示。西子联合控股公司创新管理方法,导入获取竞争优势工程,推行精益制造模式,从契约与合同、借款、交易方式等方面,由采购部、制造部和财务部共同构建信用控制系统,确保企业信用受控。开拓企业诚信建设新领域,将信用转化为生产力。8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工作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在企业实践中,的确有不少企业通过诚信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些企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讨企业诚信建设新路子,开拓新领域,将信用转化为生产力。

   

 

 

 

 

 

 

 

 

1:上海宝钢集团探索建立全面的诚信建设体系

 

第五,信用管理逐步普及,企业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在被调查企业中,75%的企业对商业伙伴进行信用管理,主要管理方式信用评级、建立档案、评估和计算机数据库等。企业获得商业伙伴的信息的渠道调查结果显示,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占75%,通过行业协会的占69%,通过同行口碑的占66%,通过媒体(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的占53%,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占34%,通过其他渠道的占13%,包括信用评级、审计机构。较多企业对商业伙伴进行信用管理,说明企业信用管理的普及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获得信用信息的渠道较多,企业往往通过多个渠道了解信用信息,表明信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如表1所示。

1  企业获得商业伙伴的信息的渠道调查

获取信息的渠道

企业数

占总数总数百分比

银行或金融机构

385

75%

行业协会

354

69%

同行口碑

339

66%

媒体(报纸、杂志、网络、电视)

272

53%

政府主管部门

174

34%

其他渠道(信用评级机构)

67

13%

资料来源:中国企联中国企业诚信建设调查报告

 

第六,企业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被调查企业中,82%的企业对员工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并与企业的奖惩制度挂钩。职业道德管理的主要方式有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等,一些企业引入了近年来国际上才开始的道德监察官制度,以及利益冲突解决和道德问题处理机制。说明职业道德管理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仍然缺乏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在被调查企业中,92%的企业制定了职业道德规范类管理文件,32%的企业制定的文件涉及到了员工、顾客和用户、业务伙伴、股东、竞争者、行业、社会、政府等利益相关方,50%的企业只涉及到员工、顾客和用户。说明我国职业道德管理已经深入企业,但在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不足。

(二)企业诚信建设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方、各部门积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企业诚信建设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失信行为得到有效扼制,企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外部氛围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不断加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这项举措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20063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从道德层面明确了诚信的标准和界限。这些重要论述和文件,明确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总体框架、运行机制和工作重点。

社会信用法治环境不断完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为企业诚信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法律规范。

与此同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初步形成了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信用服务机构以及市场主体等多方共同参与建设的良好开局。

2.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一,根据职责分工,实行信用分类监管。政府有关部门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业务特点和监管需求的信用分类标准和内部评估机制,以监管对象的诚信守法水平为基础,建立信用档案,实施分类管理,使诚信守法企业享有便利,限制不法企业的生存空间。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建立了包含600万家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并根据企业守法守规状况,确定相应的信用等级,明确在市场监管中相应的激励、预警、惩戒和淘汰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覆盖了5亿自然人的信用记录和82%的企业信贷总额;海关总署对在册的30多万家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定期公布诚信企业“红名单”和失信企业“黑名单”;国家税务总局通过加强技术手段建设和实行纳税信用分类管理,以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监控;财政部依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建立了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诚信档案系统;司法部正在建立律师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质检、食药监、外汇等部门也对企业实施了信用分类监管。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积极推进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经杭州、济南等城市试点后,正在全国推广。

第二,地方政府积极探索信用体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不少省市建立了领导推进机制。浙江、北京、天津、宁波、深圳、汕头等省市都建立了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浙江省的信用信息平台汇集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海关、公安等39个部门的信息,入库企业达到了79万多家。江苏省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了工商、法院、税务、质检、药检等10个部门,涉及全省80万家企业的1200万条信用信息。上海、江苏、浙江联手推进“信用长三角”建设,探索建立区域间信息共享机制。石家庄市要求各县(市)区、市政府重要部门要单设诚信处(室),把诚信建设工作落实到处(室),责任到人。

各地区根据需要,积极推动立法,促进政府信用信息的公开,对信用信息的内容,归集的渠道和时限,公开的范围和方式作出规定,统一信用信息的数据格式和传输方法,为信用体系的运转提供法律依据和技术保障。吉林、江苏、浙江等省制订了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上海、深圳市出台了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

3信用服务行业逐步发展,信用需求日渐增加

我国信用服务行业正步入发展期,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一些信用服务机构开始在市场竞争中接受考验,寻求新的发展。劳动保障部于20053月决定将信用管理师作为一种新职业,并于今年1月颁布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上海市专门成立了信用服务行业协会,进行行业统计,开展会员服务,实行行业自律。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培育信用服务需求,制定了专门的办法和鼓励措施,要求在人才流动、公证、保险、重大项目招投标等领域使用信用报告。

信用服务市场的不断培育发展。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信用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全国各类资信调查机构大约有100家,信用评估机构80家,信用担保机构2000多家,其他专业的信用服务机构达到500多家。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成为推动企业诚信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企联的调查显示59%的被调查企业在银行、企业信用评价中心等机构进行了信用评级,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获取商业信用信息的被调查企业达到75%,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达到69%。第三方信用服务的发展说明信用服务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正在普及和应用。

二、我国企业诚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来,我国企业诚信建设虽然有了明显的进展,但企业诚信建设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来,我国企业诚信建设虽然有了明显的进展,但企业诚信建设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当前,我国企业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1. 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堪忧,信用缺失相当严重经济领域中失信现象还比较突出,并造成重大损失

调查显示,企业受到多种失信行为的困扰,主要包括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等。在企业遇到的失信现象中,被拖欠款所困扰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0%,违约的占71%,侵权的占47%,虚假信息的占31%,假冒伪劣产品的占28%,质量欺诈的占13%。据有关部门前几年的相关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将近6000亿元,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企业“三角债”金额高达上万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

2.企业重大失信事件时有发生

近年来,我国由企业失信引发的重大事件呈现多发趋势。2006年比较突出,总体来说,数量比较多、范围比较广、解决比较难。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发生影响较大的企业诚信危机达到390多起,其中最受社会关注的危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