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企业家精神建构

哲学有着形而上的思辨形式,更有着走向实践深处、改革深处、市场深处的精神自觉。改革开放40年来,从物质形态审视,我们已从贫弱、短缺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市场精神的向度看,我们已从一般市场精神的培育和体验,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精神的自觉探索和践行。尤其是具有中国风范的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早已露出“尖尖角”。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界出现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文化个性、儒学与儒商、现代儒商精神等热点话题。毫无疑问,这是国内经济哲学贴近中国叙事的学术深入。本期组织的两篇文章,就企业家主体的精神价值、市场精神展开论述,以期引发学界的进一步探讨。   

“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科学技术、农业、工业的进步、繁荣、发达,都有赖于商业的发展,因此商业的营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信息智能时代,世界不同国家间相互交往频繁,商业的营销已创造了各式各样快捷的形式,编织了全球的商业网。企业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在产品质量、效用、动力、经销变革中,展现出越来越大的活动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变革和发展,离不开企业家主体的知识、道德、品格、智慧以及其价值观、经济观、审美观等精神的提升。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诸多富商大贾。有“容容熙熙,皆为利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者,亦有不谋利、不计名的品德崇高者,可谓为儒商精神。如陶朱公范蠡,他事奉越王勾践20余年,苦身勠力,雪会稽之耻而灭吴。勾践称霸诸侯,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上书越王勾践请辞。勾践答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不图分国而有和上将军的名誉职位的范蠡浮海到了齐国,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为海畔,父子治理产业,致产数千万而大富,齐国人知其为贤人,封地为丞相。范蠡叹曰:居家致千金,为官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久受尊名,不祥。便归还相印,尽散家财,分与知友乡党,而到了定陶。他认为定陶为天下之中,交易必经之地,既父子耕畜,又从事商品交易,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不久,积产巨万,天下独陶朱公。范蠡的精神追求体现为不贪图卿相的地位和名誉,不贪图财利和享受;无论是治国理政,抑或耕畜治产,都是依靠自己卓越的智慧才能和艰苦劳动建功立业,决无投机取巧;他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审时度势,从事商业活动,不久即积产巨万;他热心公益事业,在齐国不仅归还相印,还尽散巨万财产给乡党。其事迹流传几千年,成为企业家精神的楷模。  世事变迁,时移世异。我们既要继承发扬儒商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要依据社会发展实际,赋予企业家主体新风貌、新气象、新内涵、新理念、新生面。 

1.创新是企业家主体的精神生命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作为儒商,企业家的富有,不仅是资金、资源、人才、科技的富有,还必须是知识、道德、信誉、服务、质量、效率等的富有。这诸多方面富有的融突和合,才是真正的富有,才能做成大事业。如何保持企业的大发展?必须要“日新之谓盛德”,日新、日日创新,这是企业家主体的精神灵魂和生命。唯有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活力,创造引领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唯有创新才能在世界大变动、大调整、大发展中与时偕行,在信息智能时代大竞争、大变革、大挑战中生生不息。只有在管理、组织、人才、科研、营销、资源、生产、网络各方面,推进革命性的变革和持续性的创新,才能在信息智能化的大潮中百战百胜,永葆青春。 

2.诚信是企业家主体的精神根本  
诚信是做人的基础和根本。子贡问孔子如何治国理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去掉兵和食,信不能去,如果人民对政府丧失信任、信心,国家就站不住了。信便是诚实不欺,诚亦为真实不欺。自古以来,儒家把诚信超拔为天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吕氏春秋》有言:“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亦把信提升至天道,即始终按照其客观规律运行而无所偏差,这是天道的根本精神,人道应该效法天道的真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合一。
《春秋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企业的信誉在诚信;企业的商业品牌的持久靠诚信;企业的走出去、请进来有赖诚信,无诚信在国内外是站不住脚,要被淘汰掉的。“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而立德,才能立功,它是一切事业、功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和保障。二程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他们认为做事不以诚,则事败,与人不以诚,则增人之怨,人怨而事业不成功;以诚修身则身正,治理事业则发展,无往而不胜。因此,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根本价值。

3.正直、正义是企业家主体的精神品格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以公平、正直、正义为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应该效法天地日月的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日月包含一切,容纳一切,照亮一切,绝不偏私。《尚书·洪范》有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只有无偏无党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正直,符合正义。王道即公道。荀子说:“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至公至正的通道很通畅,走私人的门路就会被堵塞,为公的正义原则,使走后门的贿赂私人的行为停止。只有公正,才能做到正直、正义。公正便无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好恶,一切秉公,凭法办理;公正便在选才、用人、施政、赏罚、褒贬、评价、分配等,一切出于公心、公平、不阿、不党、不偏来治理。因此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公正二字是撑持世界底,没了这二字,便塌了天。”社会的、世界的秩序的安定靠公正来维护、撑持,若失去公正,天就塌了,社会就乱套了,当前个别国家在处理各种事物、利益关系上丧失了公正,因而战争、动乱屡有发生。公正的这一要求,对企业发展而言同样重要。企业家主体在处理各种事物、利益关系各方面有失公正,也会出现各种矛盾、冲突和危机而损害企业的发展繁荣。  正义应以公正、平等、理性、善、秩序为标准。荀子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为正当的利益去做,称谓为事业;为正义而做,叫作德行。正义的行为是道德的体现,所以杨倞注释“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荀子认为,低俗的小人以富利、利益为最高标准,没有正义的精神。“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只讲利益而无正义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俗人。企业家主体及其所经营的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展实体经济,推进精准扶贫,对企业家主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企业家主体要做道德高尚、正义理性的正人君子。 

4.义利兼顾是企业家主体的精神导向  
义利是伦理主体所追求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种道德价值导向。自古以来在义利之辨中,有义利互涵说、义利拒斥说、义以制利说、义利双弃论等。这种种义利观,是古人为保障生存发展的价值活动进而在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的精神活动中价值追求的升华。它涉及道义与功利。道德价值与物质价值、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即公利与私利,亦关系特定的义务与权利等。  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是主体所追求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导向。“君子义以为质”,以义为最高道德标准,把义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孟子认为若上下都追求私利,国家就危险了。实行仁义,便可胜坚甲利兵而王天下。儒家主张“舍生取义”,开后世重义轻利之说。《老子》通行本载:“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只有如此才能恢复孝慈的美德,而没有盗贼。庄子认为只有否定义利,才能超越义利。“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弃仁义是其德的原始状态。墨子主张贵义重利,“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生死、贫富、治乱,取决于有义与无义。万事莫贵于义。天下要兼相爱,交相利,利民利国利天下。义与利不冲突、不矛盾,“义,利也”,义利互涵。在当代应义利并行不相悖,并育不相害,兼备相济。企业家主体应该大力倡导“义利兼顾”理念,坚持正确的义利导向,努力把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


5.和合是企业家主体的精神灵魂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之一,中华民族始终以“和为贵”作为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以和合为体认,作为处理自然、社会、人际、家庭、企业、商业、国家、民族、宗教之间关系的指导思想;作为治国理政、民族振兴、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生态建设、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根本精神;作为改革国际治理体系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有效途径。因而做生意讲“和气生财”,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家庭内“家和万事兴”,国家内讲“国和万事兴”,国与国之间讲“和衷共济”。和合,简而言之,即和平、合作。动乱、战争,人民和国家的生命财产必遭严重破坏,企业也难以生存。唯有“以他平他谓之和”,即他与他者、你与我之间是平等、相互尊重的互利合作的,才能使各个国家、民族在和平共处中得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不是唯我优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和合注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世界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共同发展繁荣的大本达道,是育万物、位天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精神。一切策略的谋划、规划的制定、发展的方向,内部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和谐,外部环境各种错综情境的考量,以及各种规划的实施,都统摄于和合精神。企业家在领导企业发展时,无论是在涉及企业发展的愿景、社会责任上,还是在涉及企业发展的动力、激励机制上,都应该将和合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从而保障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家主体的创新、诚信、正直、正义、义利兼顾、和合精神,在世界为道屡迁、唯变所适中,定能使企业兴旺发达,生生不息。  

作者:张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