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如何教育学生讲诚信:对诚信记录保密

  国外高校怎教育学生讲诚信

  “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和生命、国家强盛与文明的重要标志。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并就此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部属高校征求意见。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

  高校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这是一件好事,但如何将好事办好,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如何制定公平、科学、有效的诚信评价机制?如何让这一诚信评价机制最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成长?这些都需要慎重考虑,一旦机制设计不合理,又疏于落实,那么这个出发点良好的学生诚信机制,很可能沦为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花瓶”。下面,且听外国教育界人士谈他们眼中的学生诚信教育与评价问题。

  美国:

  对学生诚信记录严格保密

  帕尔(美国某高校管理人员)

  近几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一位共和党候选人遭到诚信质疑。出身贫寒的本·卡森是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他从底特律的贫民窟靠着个人奋斗,一路踏入耶鲁大学,跻身富裕的医生行业,如今又成为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可是卡森的励志故事最近被人发现有不实之处,如他自传里称曾经被美国西点军校授予全额奖学金,可西点军校称并无他的申请记录;他说少年时曾经打架伤人,可同学都记得他温顺好学,如此种种。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也没人天真到相信政客从不撒谎,但在看重诚信的美国社会,卡森的竞选战还是受到了重创。诚信就像一所大楼,小谎话的积累也会使其坍塌,而且一旦损毁,再建就难了:小事都说谎,大事还能信你吗?

  不仅从道德上,美国社会还从经济角度帮助人们树立诚信,每个成年人在社会里的经济活动都被信用历史制度如实地记录下来。全美有三个信用记录公司分别根据每个人借贷、还款的情况计算信用分数。分数高,拿贷款就容易,而且利息低。否则连手机公司、有线电视公司等都不愿意和你打交道,租房买车更是困难重重。

  我在美国高校长期从事管理工作,我负责的学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监督学生的诚信。我们的诚信教育是写在制度里的,主要是针对考试作弊和剽窃这些不诚实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美国这个爱打官司的社会非常重要。学生手册就是学校和学生的“约法三章”,它明确列举了作弊和剽窃的定义和各种不同程度的惩罚办法,比如如果仅仅是忘记在文章里标注引文出处,老师仅需要提醒学生。不过,如果是蓄意抄同学作业甚至直接拿网上文章来充数,我们有软件可以对比核查,一经核实,轻则该项作业取消成绩,重则这门课不及格,后果非常严重,而且抄人的和被抄的一起被罚。学生可以申诉,请求越过老师那级到系主任再到院长去定夺,但老师一般都有确实的把握,不会冤枉学生。

  受联邦政府法令的制约,要保护学生的隐私,一般来说我们不会保留学生在学校的诚信记录。我会保存学生的纸面申诉档案,但不会写到学生的电脑记录里去,这是为了我将来在出现纠纷时方便查询,并不是要刻意留下他们的“污点”。这是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重修课程,诚实地完成作业,就可既往不咎。如果屡教不改,在几门课里都发现有不诚实的行为,那么他们可能会以“成绩差”等理由被劝退或者开除,但是背后的真实原因,我们一般保密。

  虽然大学生基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但还是得允许他们犯错,毕竟我们是教育机构,大学是他们踏上社会以前最后的一片保护区。要让他们不在今后的人生中栽更大的跟头,诚信教育必须写入高校管理的规章制度中,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以身试法的严重后果,而且即使是教授甚至校长犯错,惩罚也应该一样。
德国:

  孩子守诚信,家长必须做榜样

  丹尼尔(德国研究生)

  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等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这与德国人从小就重视诚信教育和家长的以身示教是分不开的。在德国人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的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德国的家长们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且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据说在德国某个小城市的一个路口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自从立了这块牌子之后,闯红灯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减少。在德国,你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随意停车,通常都会有人来阻止你,并给你讲道理,让你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做好榜样。这种诚信的氛围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规范了成人自觉遵守社会、诚信待人。

  德国的中小学一般都会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而诚信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演讲、征文、座谈等形式,将诚信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诚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德国大学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德育课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课程来完成,即使是理科教学中也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无论是什么课程,都需要回答这些知识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德国的大学跟中国一样,也很重视考试。从政府到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章程,凡是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必须修完,否则不予毕业。考试制度非常严格,如果作弊将面临严重惩罚。这样既保证了大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教学质量,也规范和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同时,我认为宗教与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在增强自身认同感、凝聚力和传播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诚信一方面要靠教育,但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制度的管理。在德国,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记录,监督公民是否遵守社会秩序,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信用记录。这个信用记录的评分体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住址、信用信贷几率、银行账户信息、电话和网络缴费情况、保险信息、租房记录、犯罪与个人不良记录等。这个信用数据是完全公开的,人们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办银行卡、买房、买车、租房等,全都要参考个人信用分数。
日本:

  在学生跟社会交接过程中培养诚信

  堀井弘一郎(东京都立国际高中总务部主任)

  日本人往往将“诚信”视作评价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高中生考大学时要提供鉴定报告和推荐信,在描述本人性格时经常会提及“温厚诚实”。不过在日本,并无客观、科学和具体的方法来鉴定一个人的“诚信”。因为一般而言,鉴定、评价一个人的涵养是十分困难的。

  日本小学1年级至初中3年级,每周安排1个小时的时间学习“道德”。这是一种“教科外活动”,是非正式科目。文部科学省的教学指导方针“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其宗旨在于“培育学生的道德心、以及判断力和态度等的道德性”。“道德”和“诚信教育”密切相关。今年3月,日本政府修订学校教育法的施行规则,将“道德”升级为“特别科目”,其重要性进一步上升。

  在诚信教育方面,东京都还设有特色科目。东京都立高中2007年起要求全体学生履修“奉献”科目。东京都教委强调,奉献科目的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奉献活动的理念和意义”,“培育进行社会贡献的能力和态度”等,这也和“诚信教育”密切有关。

  不过,这些科目的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自身掌握,在教学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不少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以我本人的实际教学感受看,其意义和效果也不显著。另外,将“道德”升级为正式科目也受到部分人批评。舆论担心,道德科目包括“培育爱国心”,这和战前的教育类似。基层教师则认为,“道德”成为正式科目后,量化鉴定学生的“道德”会很困难。

  目前,小学和初中学生的“道德”一般以班主任撰写评语的方式鉴定。这作为学生个人成绩的一部分保存于校内。一般而言,教师的评语不会差到哪儿去。事实上,学生在考初中和考高中时,通常需要提交小学和初中的成绩,班主任一般在写道德评语时会比较客气。即便不好,由于日本学校个人的信息管理非常严格,也不会外泄。

  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包括日本在内,由国家出面统一培养学生诚信非常困难。诚信教育需要溶于家庭、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中,成年人应该起到表率作用,使学生在和外界的自然接触过程中慢慢培养“诚信”。 西宁晚报综合消息
  来源:西宁晚报 2015年1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