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金融家立足之本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有赖于良好的信用。金融家最重要的同样是诚信。没有了诚信,金融就成了一项危险的事业。金融家诚信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金融家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的重要论述
  文/王衍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建设、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当前金融家加强诚信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诚信是金融家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努力打造“信用浙江”》中明确指出了信用的重要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朱镕基同志在视察会计学院时提出‘不做假账',这不仅是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对政府和政府官员的要求。”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为人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取信于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有赖于良好的信用。但近年来,金融环境中信用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点以及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风险的反映点,失信必然引致价值扭曲、功利蔓延。殷鉴不远,西方金融界近年来出现了多起流氓交易、利率汇率操纵案件,和洗钱、非法止赎以及种种避税丑闻,导致金融业名誉扫地并出现信任危机、金融危机。信用和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金融家最重要的是诚信。以前,一个企业做得最成功,就是利润最大化,现在这种想法已经不全面了。总结众多企业失败的原因,与不讲诚信有直接关系。因为一个企业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诚信。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飞跃》中提出:“诚实守信,从古至今都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春秋》有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有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诚实守信的基本表现是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在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中就是要更加注重信用和品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信用可以带来融资的便利、社会的认可和企业价值的提升。”“信”字由人和言组成。言语能传达信息,人们在不断交流中了解彼此,表达信任。“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现实中,有的金融家好为浮言高论,却不能取信于人,不能落到实处,这些漂亮话越多,越是透支信任。如果金融家做事始终如一,可以预见,前后不矛盾,并且总向下属解释各种决策和行动,就会在下属心中激发起更大的信任。反之,如果金融家做事冲动,经常朝令夕改、任意而为,就会失去下属及客户的尊敬。下属可能仍会听从他的命令,但由于不了解命令背后的道理,所以心里非常沮丧。正直诚信仅凭决策的一贯性,还不足以在金融家中间营造信任的氛围。为了赢得信任,金融家必须在行动中体现诚信,这意味着金融家不能说空话:他们要做到言出必行,而且是切切实实的行动。
  诚信寓于金融家自身修炼
  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8日)中指出:“必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金融家的诚信不能停留在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实践中的道德行为上。因此,诚信建设也不能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它的根本原则是身教胜于言教,金融家要以表率作用来影响、感化下属。无数事实都已经说明,如果金融家不能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只是口头说教,那所说的一切都只能是苍白无力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中提出:“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但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身模范作用好、人格魅力强。”毋庸讳言,金融业现实中的确存在上者自己失信,“上梁不正下梁歪”,影响一片的情形,以致把他所统领的金融企业带上歧途。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激浊扬清正字当头》中指出:“‘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党员领导干部正字当头,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才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褒扬正气、贬抑邪气,尊崇廉洁、鄙弃腐化的良好社会氛围。”金融家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下属和员工,要想达到“正”,就要自省、自律、自责、克己,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金融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模范行为带动诚信风尚的形成。金融家责无旁贷。唐朝政治家魏征言“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2013年1月22日)中提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在上者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必然导致怨恨,东汉思想家荀悦认为:“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于众,行诈于官,而矜实于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可见,金融家带头用诚信来约束自己,以身作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也是道德体现。以此要求金融家做好诚信的榜样,正人先正己,这样才能令行禁止,才是“善禁”。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中提出:“唐朝魏征说过:‘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诚信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上下同欲,荀悦认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诚信为本,理应是金融家的基本素质。金融家的诚信乃社会诚信重中之重。“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金融家如果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即使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样样俱全,也不一定能够打造出价值观与行动协调一致的守法、诚信、负责的金融企业。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提出:“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当前,金融家“双面人”的所作所为仍然存在,没有了诚信,金融就成了一项危险的事业。当今中国,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行为选择日益多样化,方此之际,更需以实干实行论英雄,坚决避免凌空蹈虚、坐而论道的误区。“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金融业更是面临艰巨繁重的任务,金融家必须观大势、掌全局、议大事、抓大事,突出重点,奋发有为,踏实践行。
  防微杜渐是数据时代金融家诚信建设的大智慧
  风起于青萍之末。习近平总书记《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中提出:“调研的视野必须宽广开阔,既要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又能看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从近年出现的影响金融企业诚信的风险项目看,大都是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忽视的必然结果,没有做实地尽职调查,有的连项目有哪些都不太清楚,这样出了风险,金融家当然难辞其咎。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中提出:“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个名句,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金融家诚信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金融家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诚信的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中提出:“如果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禁止事情于开端时容易,抢救事情于终结时困难。这句话告诫金融家,小节易制,大错难救,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成、发展、终止的过程,从事情的量变开始阶段就入手矫正,才不会酿成不可救药的质变后果来。失信必须杜渐防萌。诚信的日积月累是害除福凑的不二法则。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中提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决定的道理,告诫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警惕重蹈历史覆辙。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微小的失误累积而成的,而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扰。古英格兰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讲的是1485年,英国国王查理三世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在波斯沃斯战役中被击败的故事。祸患积于忽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金融家在诚信建设方面要引以为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中提出:“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要捷足先登,要学会“下先手棋”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诚信问题,金融家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中提出“‘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真正智慧聪颖且能高瞻远瞩的人,是能够于混沌中辨别方向,于迷茫中鉴别真理。正如西晋陈寿所言:“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也如北宋司马光所言:“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互联网的实时数据通信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信息爆炸,在2012年至2013年的两年时间里网络中生成了世界上90%的数据。在金融界,面对规模庞大、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的数据内容,葄枕图史式的数据获取方法已被颠覆。如今,各种金融资讯不仅变得体量庞大、层出不穷,而且常常真假难辨。一位哲人说过:“缺乏辨别,人就什么都缺。”显而易见,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才是当下金融家的唯一生存之道。金融家必须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的信息甄别以及科学预见的能力,及时、准确、全面地聚焦和把握有用信息和数据,才能形成正确判断。金融家有了正确判断才会辨利害、悟安危、识潮流、谋对策。道路正确、方法对头,诚信必然如影相随、水到渠成
     作者为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光大银行(601818,股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当代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