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北京等八城市社会信任水平重回及格线以上

8日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八大城市公众总体社会信任达到“尚可信任”水平,重回及格线以上。报告认为,社会信任提高的原因可归于政府形象提升、社会欺骗减少以及媒体发生可喜变化三大因素。
  10月8日,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据报告所述,社会信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社会信任反映了公众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政府和社会组织机构的信心和认可,反映社会稳定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公众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配合程度。
  为此,报告课题组于2013年11月对北京、哈尔滨、上海、郑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共八个城市公众的社会信任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八个城市覆盖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总人口仅占全国7.73%,但GDP占到全国的15.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国的17.64%,在校大学生占全国的22.73%,是全国和各大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信任状况是中国社会信任发展的缩影和趋势反映。
  报告指出,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社会信任也经历着转型。本次调查发现,中国八大城市公众2013年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得分为60.9分,较上一年提升1.2分,达到“尚可信任”水平,重新回升到及格线以上。
  分程度看,对社会信任总体情况持肯定态度并表示“非常信任”的占3.9%,表示“比较信任”的占45.6%,表示“一般”的占41.6%,另有8.9%的被访者对社会诚信持怀疑态度,表示“不太信任”或“非常不信任”。
  报告解释称,社会总体信任水平回升的直接表现是“不太信任”和“非常不信任”的人有所减少。与2011年调查相比,2013年部分市民对社会信任从负性判断回归到“一般”信任水平。
  而分地区来看,以广州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先发地区和以西安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社会信任状况较好;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城市,社会信任状况稍差;以哈尔滨、武汉为代表的东北和中部转型地区,社会信任较差。其中,以武汉为代表的转型加大规模基建的地区,社会信任最差。
  报告认为,五大类机构信任水平全面上升,推高了信任的总水平。其中,商业行业的信任水平虽然最低,但与2011年相比,信任分数增加7.0分,增幅在五大类机构中排名第一。其次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任水平、社会团体的信任水平、媒体的信任水平和政府部门的信任。
  尽管如此,报告指出,商业行业仍是最不受信任的社会机构。本次调查显示,商业行业的社会信任加权平均分为56.2分,属“不信任”水平,在五大类社会机构中最低。而在商业行业中最不受信任的是旅游业和广告业。本次调查中,这两个行业的社会信任得分分别为48.0分和42.6分,属于“高度不信任”范围,在商业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二和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将社会信任的提高归因于政府形象提升、社会欺骗减少以及媒体发生可喜变化三大原因。
  报告称,政府形象好转,社会信任水平加强。政府信任与社会信任高度相关。调查显示,在整个制度信任体系中,政府信任对社会信任的贡献最大。中共十八大以来,改进政府工作作风的举措提升了政府社会信任。此外,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也改善了公务员形象。调查中,被访者对公务员的代表角色法官、警察、政府官员的人际信任得分,均高于社会信任总体得分水平,起到加分作用。
  报告指出,社会机构欺骗明显减轻。本次调查社会机构欺骗共调查了虚假广告欺骗、房地产开发商或中介欺骗、食品行业欺骗、药品行业欺骗、政府工作人员渎职不作为、商场或超市促销人员欺骗、公共媒体虚假报道、社会团体欺骗共八类。八类平均的欺骗严重程度得分为53.6分,虽仍属“严重”范围,但比2011年减轻了7.1分。
  此外,媒体报道中的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侧重不同,会影响受众社会信任水平。媒体的可喜变化助推社会信任提高。近年来,中国传统媒体以较大精力和篇幅报道普通群体的工作生活,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在对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方面,在打击造谣传谣等假新闻的同时又不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