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是当前要抓的头等大事

时代问答(第二十五期)

  当代中国,确立核心价值观,凝聚兴国之魂,奠定全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促进全社会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而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当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那么,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期“时代问答”继续关注如何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主持人:传统文化不光是自身的发展,还包括多民族内部的交流,也有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还有古代的和现代的交流,这中间出现一个词叫“会通”。“会通”究竟是什么含义?

  张岂之(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近代大家高亨先生对“会通”有一个新的解释,把不同的观点、思想贯通起来、融合起来,再提升一步,就叫做会通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意会通。例如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以后佛教和中国的本土文化也有会通,到近代西方文化来了以后,我们又有所会通。会通,要把百家之言优秀的东西都组合起来,共同吸收,推进我们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才是会通。

  主持人: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大概产生于25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的西欧,这两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思想,对于我们中国社会都发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们是如何会通的?

  张岂之:这两者会通,要从更深层次方面去了解。儒学的本质可以简称为“人学”,谈如何做人,如何做君子。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学,也是谈的人。但是马克思主义讲的人和孔子所讲的君子不是一样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社会本质,看起来一个个孤立的人,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生产活动的人,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这里从事活动的人,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马克思发现了社会的人,着重谈的是人的社会性。孔子儒学谈人,着重谈的人的道德性和人的生活价值。所以我们研究孔子的人学,再学习研究马克思的人学,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土壤当中生长出来的。您能阐述一下这其中的文化源流吗?

  张岂之:总的来说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里出真知;第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们现在谈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和中国优秀文化有密切联系。但是完全靠优秀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些,恐怕也还不够,要结合我们今天的时代,还要结合人类优秀文化里的有益成份,综合起来研究,得出很明确的观点。

  主持人:您认为当下公民应该建立怎样的价值观?

  张岂之:现在来看,最重要的是一个诚信和友善的问题。诚信特别重要,因为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我们的诚信欠缺,对个人来讲,如果缺少诚信,那这个人就失去了道德力;对一个社会来讲,如果诚信缺失,这个社会将走向一个贪腐的社会,非常危险。从个人诚信做起,通过法律通过道德教育使整个社会都走上诚信的道路,这是中国当前必须要做的头等重要大事。因为现在诚信欠缺带来的危害太可怕了,必须赶紧加以解决。为什么要谈友善,现在看来,我们中国人有这样一个缺点,不太合群。竞争只能在友善的基础上竞争。竞争不是使对方完全失败,还是孔子讲的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个人之间、朋友之间、亲戚之间、同事之间,还要有友善,相互信任,所以友善非常重要。

  (本文摘编于江苏卫视频道每周二播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大型系列访谈栏目《时代问答》原脚本)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