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破产与“童贞般的开始”

 一个留学德国的女生,经常代购婴儿奶粉寄回国内,时间长了,在当地超市混了个脸儿熟。虽然她小心翼翼、每天购买奶粉都不超过规定的三罐,但终于有一天,超市叫来了警察。其后的结果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德国方面以非法经营的罪名遣返了她,也有人说她因为害怕追责而自行回国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名留学生的遭遇都给海外代购者敲响了警钟。

  德国一家报纸曾经刊登了一张斯图加特某留学生公寓门前的照片,画面是一堆已经装箱的奶粉,新闻标题提示说,从这里可以找到德国奶粉短缺的原因。有消息说,德国人比香港当局更狠,要求购买婴儿奶粉的人出示出生证明。那些靠代购奶粉挣外快的留学生上哪搞出生证明去?眼看着不少嗷嗷待哺的婴儿就要断奶了,真让人感觉西方世界实在太不人道。

  如果说中国大妈狂扫黄金还只是让华尔街恐慌,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横扫婴儿奶粉,则真是令地球人都胆寒。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新生儿,而德国只有不到70万。就算只有千分之一的三岁以下中国孩子喝德国奶粉,也足以造成局部和暂时性的短缺。看看德国人的反应,心里也就原谅了香港。那弹丸之地,如何经得起大陆妈妈们的抢购呢?

  婴儿要喝健康的奶粉,这样的消费需求堪称天经地义。但很多中国孩子只喝洋奶粉,并因此造成了多个地区的奶粉恐慌,这简直可以说得上世纪怪事。在这个疯狂现象背后,是中国奶业经历三鹿地震数年之后,仍然未能从废墟中挺起身来的残酷事实。为什么冬天如此漫长呢?相信消费者和业内人士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就在前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召开了国产和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调查发布会,根据第三方机构对25个随机抽取的国内外品牌奶粉的质量检验,发现全部国产奶粉都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实际检测数值也都非常好。相反,少数进口奶粉存在钙磷比不合格等问题。如果说这一结果是可信的,那就意味着,乳品行业并没有因为丑闻而一蹶不振,它们实际上是有能力生产出高质量奶粉的。但是,消费者的一概冷眼,却又生动不过地说出了另一个事实:在信息充分流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乃至行业的信用破产究竟有多么残酷。

  信用破产,往往并非由一两起单纯的质量事故引起。如果说三鹿事件处置初期,人们对国产奶粉质量体系还将信将疑的话,后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乳品企业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则完全把消费者推向了阴影之中。对于一些国产乳品企业来说,一切危机都是可以通过公关措施予以化解的。这些措施,大到请政府机构和专家为企业背书,或在媒体上投放天量广告,小到压制民间批评的声音,乃至给某些刺儿头网友施加特殊压力等。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让舆论显得比较平静,但实际上在社会上制造了一种异样的气氛,它让人感受到了企业的能量,却没有体会到企业的诚意,它让人看到了企业的雄心,却丝毫未能显现企业的真心。面对这样的企业乃至行业,人们本能地选择了敬而远之。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我都一概不信。无论什么样的部门替你说好话,我都一概否定。企业由此陷入了一个形象怪圈:越是努力自证,就越是引发怀疑。

  信用破产的行业所面对的消费者,不仅是一群惊弓之鸟,还像是一群哲学意义上的“雅各宾主义者”。他们拒绝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而是努力追求“童贞般的重新开始”,他们拒绝原谅蒙牛和伊利的过失,只希望它们关门倒闭。如果这个美妙的结果不会出现,那就永远把国产奶企看成道德上的对头。与始终弥漫在公众心头的这股强大力量相比,再豪华的网络水军也显得不堪一击。这大概就是奶企公关始终收不到效果的原因所在。

  乳品行业信用破产,所危及的并非只是一个行业。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在婴儿喝奶的问题上却沦为国际笑柄,这损失掉的又是什么呢?当人们不得不通过灰色途径将洋奶粉带入国内,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又遭遇了怎样的创伤?当我们以回溯的眼光看待当下,我们又该怎样为这些喝走私奶粉长大的一代命名?把奶粉问题看成民族的耻辱,实在一点都不过分。

  很多聪明人,都在为国产乳企寻找出路,就像他们为红十字会寻找出路一样。但他们不能理解的是,那些陷入信用破产困境的企业和机构,究竟有多么虚弱与无助。依靠它们自身的力量,注定无法给公众许诺一个全新的未来。也许,只有把奶粉问题看成一个国家问题,进而以国家信用为乳品行业提供担保,才能找到救赎的可能。文/老猜
来源:中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