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门槛降低了信用风险增大了

本报讯拼车、拼吃、拼购……如今,各种流行的合伙消费不一而足,不过,“拼钱”买理财产品还真是不多见。然而,这种现象的确已经开始悄然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令人艳羡,而高门槛又让人止步,于是有了”拼钱”这一说。

  近日,我市一家股份制银行趁着年终岁尾人们不差钱的当口,推出了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7%的理财产品,收益的确很不错,不过,门槛100万元,这让市民张先生有些犯难,想买,手头没那么多钱,可不买,心里又痒痒,他约了两个朋友,问他们能否合伙买100万元的理财产品,结果,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将钱放在张先生名下,立下字据,表明各自份额,一式三份。记者最近还遇到一位原本打算购买10万元起存产品的市民,发现一款预期收益率更高的产品后,当即决定暂不购买10万元起投的产品了,而是打算再筹集资金购买那款高端产品,他的想法其实和张先生是一样的,图的就是收益高。

  对张先生和朋友们的这一做法,理财专业人士指出,虽然看似收益增加了,但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而这样的暗藏的信用风险是每个人都难以预料的。

  银行的理财产品一笔销售是针对一个账户,不能同时面向不同账户,“拼钱”就需要投资者私下里协议,和银行无关。但是银行客户经理认为,“拼钱”买理财产品的方法虽然可以多得收益,其实“信用风险”已经悄悄潜伏。

  一方面,既然多人的资金集中在一人账户名下的,那么账户持有人就掌握了钱款支配权,理财产品到期后,如果此人不承认协议,投资人的本金和收益将难保。另外,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账户持有人一旦出现意外,受益人不一定会承认这一协议,如果因此打起官司,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还会耗费额外的财力。

  另一方面,与银行签订理财产品协议书的只能是账户持有人,银行也仅仅是针对其一个人进行风险评估,高门槛的理财产品是针对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群销售的,理财产品只有预期收益,不能保证收益,收益越高,风险越大,产品最终的收益不如预期的话,也难免会产生纠纷。以100万元作为起点的理财产品为例,设定这一门槛是因为它针对那些实力较足、风险承受能力大的投资者发行,并不适合普通老百姓。

  理财人士表示,但是如果投资者拿出全部存款进行“拼买”的话,一旦出现风险,不但会面临法律风险,还会严重影响到投资者的日常生活。另外,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标注的是预期收益,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产品本身还是具有风险,如果实现了预期收益皆大欢喜,如果没有实际收益每个人的资金都将面临缩水的风险。理财是“一对一”的行为,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资金能力、风险承受力、心理状态、理财目的不尽相同,“拼钱”理财一定谨慎为之。
来源:大连新闻网  作者:邵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