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诚实守信

  摘要:诚实守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本质性要求。我国历来以诚信而著称于世,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领域广泛的信用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问题提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日程上来。

  关键词:诚信内涵;诚信渊源;诚信危机;诚信建设

  党的十六大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当前我们对公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问题,要求政府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诚实守信问题呢?本文力求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深入探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诚实守信的科学内涵

  何为诚信?所谓诚信,就是指言而有信的意思。对于诚信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认识:第一、从语言学的角度认识诚信,诚信就是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诚字是言字旁加一个成字,信是一个人字旁加一个言字这两个字都有言字,说明它的语意是讲。人在说话。而且对人的说话提出明确的要求,就是说话不能乱说,不能违背道德要求,即说话要真实,不虚假,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做到言面有信,言而有实,言而有真。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诚信,诚信就是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接触客观事物,产生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有了感性认识,人们的头脑就会把感觉的材料综合整理,加工改造,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如果我们从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材料不准确,不符合实际,那么在理性认识阶段获得的概念和知识就是错误的。因此,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实事求是,知行统一。

  第三,从道德论的角度认识诚信,诚信就是明是非,辩善恶。我们常讲伦理道德。其实伦理和道德的侧重点不一样,伦理讲是非,道德讲善恶。伦理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人们的行为规范。在法律和纪律管辖以外的范围,就只能用伦理道德来解决。你要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就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否则是难以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就是不诚实、不守信的表现。

  二、诚实守信的历史渊源

  我们现在讲诚信不是现代人们的突发奇想,而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中国古代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诚信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沿着德和法两条线发展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产生了儒家和法家两大派,实际上就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问题。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因而形成了重德轻法的局面,也使道德文章十分丰富,道德学说传播广泛。中国古代的道德学说主要讲仁、义、礼、智、信。其中诚信是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诚信观,就是对诚信问题有很多真知灼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信是立身之本。中国古人认为,人活在世上,惟有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否则,难以在世上生存。孟子讲:“人天生存诚”。是说诚信是人的本性。人生下来的时候,处于自然境界的时候,都是诚实的,不知道欺诈的。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说人没有信用,不知道如何是好。苏东坡说:“天不容伪”。是说天下不容忍伪虚伪欺诈行为。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做诚信的人,而不能做一个虚伪欺诈的人。

  第二、诚信是待人之态。中国古人认为,人与人之间交往,要相互之间讲信用、讲诚实。这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根本态度。朱熹讲:“人忠诚有信,事忠诚有恒。”是说人只有相互忠诚;才能有信用和信任;事业只要有忠诚,才能长远和永恒。曾国藩讲以诚交友,他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以诚感人者,人以诚而应”。是说正人君子要提倡讲忠诚,只要你对大家忠诚,人家才会以忠诚对待你。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和人之间交往,要以诚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