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治理研究

     【摘 要】: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最富成长性和贡献的部分,然而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信用问题却成为制约这些企业融资和发展的重要障碍。针对中小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和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现实情况,要从改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基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方面治理中小企业信用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治理

  现代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交易关系表现为信用关系,信用关系已成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矛盾核心,没有良好的信用,将难以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企业也将不能长期、健康发展。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信用主体,是信用交易的最大需求者和供应者[1],其信用问题广泛而深远,弄清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治理中小企业问题基础

  目前我国有些城市在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环境、条件等的约束,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显得相对滞后,现有信用运行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上尚存的信用问题也很多,因而如何进一步有效的构建企业信用管理运行机制,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规范企业信用行为,保证市场交易良性发展,仍然是现阶段解决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表现

  信用经济主体之间信守承诺,到时履约的行为,信用问题的表现之一是履约能力不足,表现之二是履约意愿缺失。中小企业虽然占我国企业的90%以上,却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一部分中小企业是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经济主体中最富有贡献性力量,然而这类企业自诞生时起就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信用基础不足、投资周期短的特点,使得这些企业信用风险大,融资信用极为低下;另外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有一定的履约能力,可是投机套利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信用缺失的概率也大。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信用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在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信用矛盾与冲突随之严重,更多的信用问题凸现出来,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逐渐积累,演变成危机,如金融信用危机、商业信用危机、消费信用危机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如下:

  (一)融资信用不足

  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仅占到大中型企业的0.5%左右,但在业务审批时,每笔业务的流程是完全相同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严峻的融资信用问题。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为中小企业树立了不好的形象;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还款能力,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但是我国中小企业中不乏社会贡献好、科技潜力大的企业,由于没有资金许多项目不能开发和实现产业化,这些企业迫切需要信用贷款和追加投资,实现规模生产。

  (二)商业信用缺失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也是交易最频繁的信用关联方,大量的商业、商品往来都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扩大销售,常常利用信用合同、协议、授权、承诺等信用交易方式。但是实际上,信用交易的背后是大量的违约行为,据悉我国每年合同履约率平均不到70%,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相互拖欠的未付资金超过3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

  (三)生产信用缺失

  生产信用缺失表现为企业隐藏事实,欺诈消费者,追求暴利。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认证,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采用非法生产方式,而这些消费者是不知道的。

  (四)财务信用缺失

  财务信用缺失是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一个突出点。大量的中小企业都曾提供过虚假的财务报告,企业为了逃税避税,与审计机构串通一气,制造虚假的财务数据,少纳税或者不纳税;有些企业甚至通过虚设分公司,开设多个不同的账户,以达到其套利的目的。虚假财务信息也欺骗战略投资者和银行,造成大量资本金的误投和流失。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的缺失既和企业自身有关,会计师行业也负有重大的责任,其危害也很恶劣的。

  二、中小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中小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我国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化而来的,信用制度建设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都还不完全具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很不健全,既有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规制上的原因,也有自身信用管理和规范上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

  (一)体制的影响

  市场经济信用行为是建立在尊重私人产权基础上,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全,我国未建立起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市场机制。过去信用问题被计划经济掩盖了[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往来频繁,商品流动性增大,这些情况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产生很多短期投机行为,所以需要一个真正有效的制度来约束这种行为,这种制度必须有法律上的规范,也有自律能力,而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制度。

  (二)中小企业产权基础薄弱

  企业信用基础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是各自拥有独立产权经济主体进行产权交易的一种交换机制[3],信用制度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产权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才是社会信用体系赖以运转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许多企业或多或少带有国有、集体的成份,产权不清晰,经营者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许多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步伐小,改革效果不明显。产权模糊下的企业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使个人或小集体私利膨胀,广泛存在“寻租”活动,有些企业动辄就实行破产或重组,以逃避债务。

  (三)信用法制保障措施没有建立起来

  法律措施是社会信用机制赖以维持和运行的保障。转型时期我国的信用法制建设还很处于摸索阶段,社会没有完全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国家还没有一套公布实行的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法律,部分城市虽然在尝试推行地方信用法规,但是都很不完善,效力发挥甚微。在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的美国,已经形成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等16项生效的信用管理法律。我国信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收益大,造成一些中小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代价大,导致守信的市场主体也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育不完全

  信用担保体系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国家经贸委、人民银行等相继出台了如《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的通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和法规。一些国家高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投资担保机构,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如2003年重庆市高新区建立的“担保专项基金”与“产业发展基金”,主要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获得贷款,给予中小企业信用支持。至去年底,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近1000家,共筹集担保基金约300亿元。可是这些机构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管理分散,规模过小,分布不平衡,且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因此作用十分有限。由企业和个人出资建立的商业型担保机构,在运营机制、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好帮手,可是这样的担保机构太少,且多数是区域性经营,甚至有的省份还没有这样的机构,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4]。另外,担保机构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常常片面提高担保条件从而限制了中小企业资金的融通。

  (五)中小企业征信服务体系建设缓慢

  征信服务体系是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中介平台,是集建立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征集和评价功能的体系。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和试点城市在尝试建立区域性的征信体系,但是都很不健全,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信用信息不充分,且缺乏科学性;2、信用信息收集不够广泛;3、信用信息网络和动态建设没有建立起来;4、征信工作没有实现商业化操作,信用获取成本高。因此很难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在这种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的环境中,企业失信的成本依然很低。

  (六)企业自身信用管理机制欠缺

  自身信用管理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整个社会信用状况。我国企业管理还存在严重的信用管理与风险控制缺陷,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也是中小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十分重要的原因。调查研究发现: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欠缺和相互间信用关系的混乱与失控,是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拖欠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起决定性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治理对策

  信用是市场经济规范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信用的建立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理清中小企业信用来源有助于找到治理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合适途径,中小企业信用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这是基础;二是来自企业间的互相借助,这是一种补充;三是依靠信用担保机构的提升,这是导向。当前情况下治理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总体战略是一手抓硬规范,一手抓软约束:从法律法规上对企业信用行为实行硬要求,从社会信用服务和企业自身管理上形成信用激励机制的软约束。总的思路是实现宏观治理和微观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信用行为进行管制和约束,实行信用管理他率,规范信用秩序;和依靠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政策,提高信用自率水平,防范信用风险。

  信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规则、秩序,它的形成和系统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个层面配套进行,标本兼治。我国环境下的信用治理需要在摸索中修改、是对现有制度和市场运作雏形的突破创新[5],如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管理创新等,通过各个方面的创新搭建中小企业信用运行的平台,改变中小企业信用现状。

  (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重塑企业信用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所属,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同时防止相关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的漏洞进行失信舞弊。中小企业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部分,要将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中小企业,企业形式可以多样,但要明确主体。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的对策是:不继续兴办新的国有中小企业;以涉及产权变更的形式为主,实现国有民营化;利用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契机,实现民进国退;强化配套改革。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法制建设步伐

  有关企业信用法制建设国内不少城市正在进行试点和探讨,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法制工作没有真正开展到实处,目前的关键是要加紧学习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地方中小企业信用立法工作,并将这项工作推向全国范围,建立国家信用法律法规。因此当前要从这几个方面加快信用法制建设:一是严格规范征信机构、征信评估、征信数据等征信服务活动;二是扩大信用法律约束范围,将所有中小企业纳入信用法制规范范围,制订中小企业信用报告法等;三是加快国家信用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管理统一协调,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四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各地方政府要按市场规律管理、行政,公正办事,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逃债和失信行为,严把信用关。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归集体系

  国际上有三种企业信用信息归集模式值得借鉴:其一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以央银模式;其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其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银行协会制模式[6]。在我国,要根据实际,不搞重复建设,建立适合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归集体系,循序渐进,现阶段的做法可以由两种:其一是政府部门牵头,联合各行政单位,扩大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归集档案。其二是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优势,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网络和信用监督体系,因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仅掌握所有企业的基本资料,并且能够较便利的跟踪企业的经营情况。两种做法都可以在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向商业化。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要有先进的技术平台,具有动态录入,数据共享和数据查询等功能,相关主管部门要重视信用交易的鼓励和监管工作。

  要改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信评估市场不规范的现象,首先要抓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权威性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杜绝出示虚假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信用报告等行为,以保证信用好的企业能够优先发展,跨区域发展;其次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标准的理论方法,形成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四)改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上的不足:其一,在政府的引导下,从各方面扩充信用担保基金。政府预算中要为信用担保安排部分补偿资金,建立紧急担保补偿机制[7];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入股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实现商业化运作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积累资金,实现滚动发展。其二,加强信用担保机构与各级银行之间的协调合作。实行风险按比例分摊的原则,适当放大担保贷款的比例,发展信用抵押担保。其三,加强型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双方应坚持扶持发展与风险防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应真实汇报企业经营情况和反担保条款,担保机构也要实行事后监控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利用风险投资公司的优势,鼓励风险投资公司发展信用担保,对投保企业进行跟踪监督管理。其四,担保公司要尽量降低担保费用标准,从对被担保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和加强信用监管上降低担保风险。

  (五)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微观基础,所有企业间的信用制约关系,首先是依赖每个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8]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起来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一是加紧制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政策,如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这是企业信用管理活动的保障基础;二是要建立信用管理组织或职能,信用管理的职能集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于一体,从企业设立审批开始信用管理的职能要纳入公司章程;三是要有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尽量避免商业信用违约行为的发生,促进市场秩序运行。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从微观上形成对客户信用的软约束,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信用交易的竞争机制。

  总之,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的摸索改革,并适应经济形势的需求,改变观念,开拓创新。只有政府、企业、全社会的通力配合与努力,中小企业才能真正受益,市场经济才能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简介】:孙裕君(1944-),男,辽宁黑山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维(1979-),男,湖北咸宁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谢旭,突破信用危机:当前中国信用问题的理论探索与解决方案[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 龚勇,信用中国[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 袁凌,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J],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5月第三期p26。
[4] 东方人。风险投资通讯(内部刊物)[J],2003年第7期,p12.
[5] 孙智英,信用问题经济学分析[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6] 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p5。
[7] 陈晓红等,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8] 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