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无限信用扩张是所有经济问题的根源

      最近,国内外经济十分困扰。上证综指快速下跌,2010年以来下跌了近22%,是今年世界表现最差的股市;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巨大,但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所起作用并不理想;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股市一浪跌一浪;5月份美国道琼斯指数表现为70年来最差;汇市波动不已,欧元兑美元一个月就下跌14%等。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信用无限扩张的结果。如果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从这里入手,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这种信用扩张过度趋势就不会改变,各种经济问题随时都会发生,潜在的金融危机更是无所不在。

  这里,“信用扩张过度”主要是指信用货币膨胀速度快于实体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在这里,信用不是货币,但是信用又是相对货币而言,信用是货币的延伸,往往都是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创造的。比如,货币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工具,是政府担保下对社会的承诺。但其他信用工具,尽管也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承诺,但是工具往往都得通过政府社会承诺的货币来扩张。也就是说,各种信用工具是以特定当事人的承诺为基础的,可在未来的特定时期用于支付。当通过这些信用关系,用大量信用货币追求少量的产品或资产时,这不仅会把既有的信用关系不断地放大,也容易导致既有资源的跨期配置的失误,增加潜在金融危机的风险。

  一般来说,金融交易的实质是跨时空的信用扩张过程。信用是通过不同的信用关系对现有财富重新跨时空的配置,因此,信用代表的是未来不确定性价值。而信用扩张可以用于实体经济循环,也可以用于单纯的金融循环。当信用扩张用于实体经济的循环时,它可能缓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融资约束,促使经济的发展与增长;也可能造成生产与消费的失衡,形成经济波动。当信用扩张只是单纯的金融循环时(即所谓的资本动作),它可能推高资产的价格,使得资产的价格脱离基础因素快速上升,从而给实体经济发出错误的信号,同时引起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引起宏观经济波动。一旦信用扩张过度,资产价格高得难以维系时,有可能使得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潜在金融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人类历史上出现信用扩张的方式千差万别(有什么样融资工具,就存在不同的信用扩张方式),金融危机所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比如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外债危机及资产价格泡沫,但是这些危机产生基本上是信用扩张过度所导致的结果。而信用扩张过度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金融资产快速增长。

  金融资产快速膨胀建立在政府信用泛滥的基础上,并通过金融工具创新而让这种信用发挥到极致。当信贷过度扩张通过金融创新工具来进行时,不仅使得整个经济体融资便利性在过剩的流动性中迅速放大,而且表现为金融交易金融部门的内部循环中不断地过度强化,金融市场的产品结构及运作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应运而生。如果没有政府信用的泛滥,当前金融市场这些大量投机者是没有其生长的条件与土壤的。而为了获得高回报,这些金融市场投机者不仅能够利用金融市场制度的缺陷不断制造市场之泡沫,而且也利用某种表面上合法性的方式(如金融产品的创新或新金融市场)掠夺他人及公共利益,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巨大波动。而市场出现巨大的波动或震荡时,短期行为的政府更是会滥用信用,让具有公共品性质的社会信用、国家信用进一步无限放大或扩张,从而使得整个社会信用无限扩张进一步加剧。比如,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救市行动,就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转移(由私人企业或金融机构转移到政府财政)把金融机构的信任无限扩张转移到政府财政信用的无限扩张(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实质也是如此)。这样旧的危机看上去是消失了,但如果世界各国政府不能够从这入手来化解危机与风险,按照当前各国政府救市思路,那么一个更大的、新的金融危机又在孕育。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研究员)